海东工业园区·海东河湟新区

首页> 走进园区> 海东工业园区·海东河湟新区

海东工业园区·海东河湟新区

发布时间:2025-10-27

2010-2018年:2010年12月,青海省政府批准设立海东工业园区,明确为省级开发区,下辖临空综合经济园(43平方公里,分为平西片区28平方公里、平北片区15平方公里)、乐都工业园(18平方公里)、民和工业园(24平方公里)三个分园组成,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产业为主,配套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2013年12月,经青海省委编委同意成立海东工业园区互助绿色产业园管委会为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管理的县级事业单位,规划面积20.37平方公里。

2018-2021年:2018年9月,青海省政府将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更名为海东河湟新区。2019年4月,海东市政府批复《海东河湟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根据总规,海东河湟新区规划面积43.3平方公里(平西片区28平方公里、平北片区15.3平方公里)。为推进区域港城一体、城乡一体、西宁海东一体、产城一体发展,2018年12月,经海东市政府研究决定将已建成的高铁新区、核心区、机场区域的15平方公里一并纳入海东河湟新区统一管理,至此河湟新区规划面积达58.3平方公里。发展定位是打造青海新经济的增长极、海东在兰西城市群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成为践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典范新区。海东河湟新区的产业定位是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四大产业。2018年12月,经海东市委编委同意调整循化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区管委会为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管理,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2019年10月,经海东市委编委同意调整化隆巴燕加合经济园管委会为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管理的事业单位,规划面积7.9平方公里。至此,海东工业园区形成一大五小格局,总规划面积131.37平方公里。主要承接全国东中部等地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加快青海东部城市群产业支撑体系构筑,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食品加工及旅游文化用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信息产业、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十大产业。2019年6月,海东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理顺海东工业园区五个县区工业园管理体制的意见》(东办发〔2019〕58号),明确了5个县区工业园实行以县区党委政府为主、海东工业园区为辅的管理体制。2021年9月,根据青海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创新西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四个开发区管理体制的通知》(青编委发〔2021〕40号),海东工业园区由“省属市管”体制调整为“市属市管”,为同级政府派出的副厅级行政机构。

2021年至今: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青海要加快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2021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提出“希望青海在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落实全国统一要求,为全国能源结构转型、降碳减排作出更大贡献”的重大要求和殷切嘱托。青海省委、省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以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为统领,以奋力推进产业“四地”建设为抓手,统筹加快青海零碳产业园区建设。2022年9月,青海省政府批复《青海零碳产业园区总体规划》,青海零碳产业园区选址位于海东工业园区所属原平北经济区,规划面积22.09平方公里(为打造园林式碳汇零碳产业园,将周边约7平方公里山地划入规划区,且不作工业开发)。产业发展定位是以绿电为基础,以发展零碳产业为核心,打造锂体系为主的电化学电池产业、光风氢能为主的新能源多能融合产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基于绿电能源利用的大数据科技低碳产业及支持零碳产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的“4+1”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