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2 来源:海东日报
海东日报(记者 张璐 通讯员 应志贤)近年来,海东市主动融入全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战略,坚持绿色发展优先,以实现“双碳”背景下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依托全市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科学谋划布局,合理有序开发了一批光伏产业,形成了科学、精细、多元互补的发展模式,有力有效推进了光伏产业发展。
2015年以来,海东市抢抓全国光伏扶贫首批试点省份的重大机遇,合理配置资源,将光伏发电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扶贫+产业+就业”的脱贫道路。开展光伏扶贫试点以来,针对贫困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高寒地区产业培育困难等问题,海东市委市政府把光伏扶贫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与生态共赢的有力抓手,2015年按照“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稳步推进”的工作要求实施了6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采取“企业全额投资、贫困县落实用地、贫困户直接收益”模式,把年实际发电量产生的电价收益,全额支付给贫困户,收益款由县扶贫部门统一发放至贫困户,连续发放20年,累计带动157个贫困村的9334户贫困户;2017年结合脱贫攻坚实施了190.8兆瓦的“十三五”第一批村级光伏扶贫项目,覆盖六县区的634个贫困村,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7499户。实践证明,海东市是具有太阳能资源开发综合条件优势的地区之一,属青海省太阳能光伏电站消纳送出条件较好的地区,实施光伏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大政策创新,是海东市“资产收益脱贫一批”的重要方式。
通过光伏扶贫,海东市将收益资金的60%作为村集体经济,涉及光伏扶贫的贫困村每年均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将收益资金的40%作为扶持资金,扶持贫困人口、边缘人口增收,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海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在体现经济价值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光伏电站选址有效利用荒山荒坡,采取牧光互补模式,在节约后期管理成本的同时,实现综合利用土地叠加效应,光伏方阵区内生态得到快速修复,光伏电站成为优质牧场,“光伏羊”成为贫困群众的致富新产业。
2022年青海零碳产业园落户海东,在“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上,省政府与多家企业就青海发展零碳产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海东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对接洽谈锂电池负极材料、储能设备制造等多家项目企业,未来海东市太阳能发电优势可就近形成零碳产业园绿电供应,与省内各市州相比具有较大消纳优势。“十四五”期间,海东市在建、拟建工业项目预计43个,其中在建项目22个,预计年综合能耗为19.71万吨标准煤;拟建项目21个,预计年综合能耗为680万吨标准煤,年综合能耗转换用电量约为174.93亿度电,负荷需求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
面对机遇挑战,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海东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协调推进工作方案》,各县区行业部门采取“跟踪+问询+保姆式服务”的方法,点对点、面对面地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服务,限时办结项目要素审批、土地租赁和征用、施工协调等重点事项。在办理审批手续时,按照市县区审批权限,扁平化运作,开辟“绿色通道”,实行联审联批制度,企业集中报件,审批部门集中办公,统一会审,现场办结。同时,借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的经验做法,采取竞争性谈判方式选择有资质、有实力的央企作为投资主体建设海东市新能源项目。
截至目前,海东市摸底梳理出适宜发展复合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用地约12万亩,估算可装机容量3300MW,其中,2022年备案拟开工光伏发电项目6项,总装机容量1004MW,剩余容量计划在后续两年内合理有序开发建设。